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体系已初步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很好地适应了相对粗放的追赶型经济增长模式,但远非完善,今后将转向好不好和适应不适应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相关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在金融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对于这些经济结构变化,以及金融体系与之适应的演进问题更值得关注。
这些不断拓宽的金融功能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形成了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良性循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出台沃尔克规则,英国出台围栏法则,欧盟发布了卡列宁报告,其改革方向是完善综合经营的监管规则和风险防范机制,并没有颠覆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大格局。推动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型,核心是财政尽量不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和市场活动,主要为维护市场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最近的经济学研究指出,股权融资是企业研发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Brown等,2012)。银行持有企业股份总计不能超过银行资本的60%。
截至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万亿元,加上中央财政国债余额13.48万亿元,政府债务余额为29.95万亿元,政府负债率(债务余额除以GDP)为36.2%。全国统筹,以盈补缺,会挫伤养老金盈余省份的缴费积极性,也会降低亏空省份弥补空额的动力,形成不缴、少缴亦享受养老,养懒人的负向激励。三是美元指数跳脱加大了汇率的波动。
当然,这种调节作用受到较多制约,不宜高估。近两年来,美元指数的波动性高达7.6%,是此前两年的3倍多,这在客观上也大大助推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的波动性。在某些时点,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悲观情绪有所上升,破7论再起。四是汇率适度波动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
首先要坚持汇率市场化导向不变。人民币的均衡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适应人民币均衡水平的动态调整,增强汇率的灵活性,发挥市场自动均衡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再次是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预期管理,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及时与市场交换看法,合理引导市场和社会预期。针对社会上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忧和守住某个关口的主张,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具体点位,关键是汇率机制要正确。二是全球贸易摩擦和部分新兴市场汇率波动的溢出效应影响了市场情绪。无论是破7论还是保7论,都忽略了均衡是动态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先升后贬再平,波动明显增强。(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民币汇率 汇率市场化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的贬值和美元升值是一体两面,关联度较强。一是有涨有跌是外汇市场的常态,人民币仍属相对强势。
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大可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前,全球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土耳其和阿根廷国际收支危机的溢出效应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情绪波动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全球股市与汇市的普遍下跌。
贬值预期有所淡化,尚未出现企业和个人非理性购汇和跨境资金大幅流出情况。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基本面稳健,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充裕,应对汇率波动的政策工具丰富,人民币汇率完全能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今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联储加息缩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冲击,短期内对我国出口也产生了一定正面缓冲作用。其次要正视汇率均衡水平的动态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相比之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幅居中,仍然相对强势。只要机制正确,不怕点位不回来。从年初到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5.4%,接近于欧元(3.2%)、英镑(3.6%)等储备货币,小于澳元(7.3%)、新西兰元(6.6%)、瑞典克朗(7.7%)等发达国家货币,更是远小于阿根廷比索(55%)、土耳其里拉(37%)、巴西雷亚尔(18%)等新兴市场货币。如果从全球和市场角度观察,就会发现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恰恰有了波动,价格机制才能发挥资源配置和自动调节的作用。
截至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8814,比年初贬值5.4%,与上月底基本持平。4月中旬以来,美元快速升值,导致全球多数货币贬值,包括部分发达国家货币也大幅贬值
近两年来,美元指数的波动性高达7.6%,是此前两年的3倍多,这在客观上也大大助推了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其他货币的波动性。展望未来,我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基本面稳健,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充裕,应对汇率波动的政策工具丰富,人民币汇率完全能够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相比2016年的单边贬值,本轮人民币汇率虽总体下行,但双向波动明显,市场预期总体稳定,主要体现在:外汇供求大体平衡,银行结售汇基本平衡。4月中旬以后,人民币贬值压力有所增加,但9月份以来,基本呈横盘波动形态。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价,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民币的贬值和美元升值是一体两面,关联度较强。截至9月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8814,比年初贬值5.4%,与上月底基本持平。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先升后贬再平,波动明显增强。其次要正视汇率均衡水平的动态调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今年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美联储加息缩表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冲击,短期内对我国出口也产生了一定正面缓冲作用。只要机制正确,不怕点位不回来。
当前,全球不确定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土耳其和阿根廷国际收支危机的溢出效应增强,国际金融市场的情绪波动明显上升,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全球股市与汇市的普遍下跌。首先要坚持汇率市场化导向不变。
对于近期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大可不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如果从全球和市场角度观察,就会发现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恰恰有了波动,价格机制才能发挥资源配置和自动调节的作用。
一是有涨有跌是外汇市场的常态,人民币仍属相对强势。三是美元指数跳脱加大了汇率的波动。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方向,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发挥市场在汇率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加快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产品,充分发挥汇率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贬值预期有所淡化,尚未出现企业和个人非理性购汇和跨境资金大幅流出情况。
四是汇率适度波动发挥了宏观经济自动稳定器作用。二是全球贸易摩擦和部分新兴市场汇率波动的溢出效应影响了市场情绪。
当然,这种调节作用受到较多制约,不宜高估。人民币的均衡水平并非一成不变,应该适应人民币均衡水平的动态调整,增强汇率的灵活性,发挥市场自动均衡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来源:经济日报 进入 刘世锦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人民币汇率 汇率市场化 。无论是破7论还是保7论,都忽略了均衡是动态的,这一点至关重要。